找到相关内容972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入行论》讲记(三十六)

    的!   以上是放逸品的略说。   己二(广说)分三:一、谨慎修学所修;二、谨慎所依暇满;三、谨慎所断烦恼。   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分三:一、不舍菩提心之理性;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1/1636107424.html
  • 如何给震灾后的儿童心理辅导

    结论时,要说明惧怕的非理性和自我嘲笑的价值。   生命的关怀   让他们表露情感,透过写信和口头的祷词,让孩子们纾解情绪。让孩子给遇难者祈祷或写一封给亡者的信,诚心的祝福罹难者,并说出自己会...得到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

    佚名

    |辅导|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14493724710.html
  • 因明与佛法

    了佛教教理的论证方面;其次陈那的《正果经》和法称的《释量论》等因明七论著对佛和佛法的正确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起到了破除邪说,维护正见的作用。正如克珠杰说的那样:“如果说因明学中有理辩性的内容,因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4138543.html
  • 五四运动前后佛教近代化趋势窥豹

    维新变法的革命者曾用”众生平等“的观念谁两方启蒙思想家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为推翻宗法专制等度提供舆论依据;三、大主佛教以普渡众生、利益众生为其宗旨,这一宗旨重在由出世转换到重在入世的基点。...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5041110.html
  • 对佛教振兴之展望

    约束力仅仅靠个人道德修养和良心反省来维持,势必显得脆弱无力。而佛教在缘起法则上建立起的因果说,比之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和真理性。佛教提出在轮回的基础上因果是通三世的,并且倡言一切行为都是自作自受,否定并批判了宿命论、神意论及断常二见等。因果说以简明的思维方式,严密的推论逻辑,很容易被众人接受。为使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做出判断,佛教大力宣扬如五戒、十善、慈悲、报恩,乃至大乘菩萨救拔众苦,甘于投身地狱的精神...

    璞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0744403.html
  • 2003年两岸第二届佛教教育座谈会佛教教育教务组讨论纪要

    们实践、开创、代代传承的修持方法,应有其存在的理性。而几千年来祖师大德智慧的结晶,就体现在八大宗派的思想里,各宗各派都蕴藏有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吾人可以从传统宗派典藉中,重新粹取出相应于当今时代因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5947121.html
  • 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

    对经典的引用其实是马祖从自身修行经验而对《楞伽经》经文大意的悟解,或者是借助引用《楞伽经》来说明自己体悟的理性,这是禅者对于经教特有的方式。对于这一句话,马祖作过解释: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

    邱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0548926.html
  • 天台“三谛”

    融为一体,从而论证了封建制度的理性、现实性、永恒性。  智凯在《法玄义》卷一上中,便明确地揭示了“三谛”同世间诸法的关系,他说;“圆融三谛,妙法也。此妙谛本有,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里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3949976.html
  • 中观心得

    人生追求和执著之理性的前提。但佛家的卓见是超越性的、也是革命性。佛与菩萨,通过行深般若波罗蜜,观照到了世界背后的真相。他们看到了,所有物体,我们对它的全部了解,仅限于我们主观的本能认识。而这一认识是...

    庞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4954294.html
  • 浅议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问题

    他们的道理。他们一定是亲身体验到或者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佛教在从事这些活动的不当之处,认为与他们心目中的佛教形象不符,所以才质疑,甚至直接否定佛教界从事这些活动的理性。对于他们的这些宗教热情,佛教界应该...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81957168.html